上海經驗 生活經驗

【上海|評論】上海話該是一種文化藩籬嗎?

上海話該是一種文化藩籬嗎
本文作者: 幫主大衛

我在上海生活八年,一直以來用Blog記錄著旅遊美食相關的上海資訊,主要的讀者是台灣遊客、旅居上海的台灣人、想來上海旅遊的台港澳遊客。但是今天這一篇,我想寫給上海讀者參考。

昨天在Facebook上,我看到一位在上海從事幼兒英語教學的台灣朋友,貼出一則心情:

剛剛有種不舒服難以接受的感覺
下班上公交車要回家

一上車正要投錢

司機對著我大喊上海話
聽不懂,要再投錢他又大喊
我投錢也不是不投也不是的卡在門口

最後他指著在車門邊的寶特瓶又大喊

我懂了原來要我幫他撿

撿起來的那剎那我聽到應該是司機的髒話
結果旁邊站著的小姐說

你聽不懂嗎?他要你踢下去!

這是文化水準的差異………………
最後我把那撿起來的寶特瓶帶回家丟了

這樣的情況相信很多人都遭遇到過,在我初到上海時也因為聽不懂銀行行員或超商大媽說的上海話,讓生活變得困擾多多。時至今日這個問題當然不存在了,我已經學好上海話,甚至比許多上海人更了解上海。但是,像這樣因為不懂上海話而遭遇困難的情況還是造成許多外來人口、遊客的不方便。

一直以來,比較激進的上海朋友認為:『來到上海你本來就該去融入去學會當地語言。』此言不假,所以我也學上海話,也多次發表與上海話有關的小文章分享:

長期關注我的讀者可能也知道,我還能聽懂浙江太平話、說英語,現在因為愛上泰國,我也開始學泰語,我相信說我是一個力行融入當地的旅遊作家應不為過吧?!今天我想以一個久居上海的外來人角色,聊聊這個議題。

其實,朋友的心情貼文讓我有蠻深的感觸,畢竟八年的上海生活,藉由報章雜誌電視、微博等等媒體,我非常清楚『上海話』這個議題在上海這個城市引起的正反兩方攻防戰。上海,作為全國的首善之都,動輒被放大檢視,人稱『魔都』的上海,其實有著跟台北被戲稱為『天龍國』類似的情境:大量的外來人口繁榮建設了上海,也衝擊了上海,再怎麼海納百川也難免有『領域被侵蝕』感覺,這一點不只是上海,近幾年香港對陸客的反彈情緒其實有類似的癥結點,於是,內在的矛盾與反彈就產生了。

回到上海話這個議題,當政府鼓勵上海民眾在外多使用普通話的時候,許多上海人跳出來表示上海話式微是一種地方文化消失的警訊。我覺得能刺激出這樣的反思是件好事,但卻未必夠宏觀。畢竟對於眾多在上海工作、旅遊的華人過客來說,明明人在中國,卻在公眾服務場合無法受到普通話的服務,豈能沒有抱怨?終究不是每一位喜愛上海,願意在上海生活、工作、旅遊的人都具備這麼快就能聽說上海話的能力啊!

對於傳統方言的保留、保護有許多的形式,像是我也介紹過周立波開創了『海派清口』的表演形式:點此,而電視節目『老娘舅』更是我當時學習上海話的必看節目,保持一定程度比例的滬語節目或是在街坊親友間用在地方言溝通,才更顯親切並保留了上海里弄那種雞犬相聞的鄰里互動。

但是,作為中國大城市,不論如何以一種足以與14億人溝通的語言作為基礎服務的基本語,理應毫無懸念。真的無需把部分情緒性的反彈注入這個議題內,終究把心放開才能把距離拉近,這兩條線本身併行真的不該產生無謂的漣漪。

以台北捷運為例,列車上的廣播會播報四種語言:國語(普通話)、英語、台語、客家話,兼顧了官方語言與重要群族方言。而在台灣中南部旅行時你會有很多機會遇到先說台語的店家,或是在廣州旅行時先說粵語,但是一旦你露出不解的神情或是表達聽不懂,他們就會切換為流利的中文來服務你。

上海是一個典型的移民城市,從租界年代以東方明珠之姿吸引全世界的人前來,到友善的展開雙臂接納二戰時的猶太難民,乃至於目前超過五十萬的台灣人長駐,任何人如果以『排外』來形容上海人,我都會從各種數據或歷史來為上海defence,卻也在同時想提醒我心愛的上海:把心放開,多為這些廣大的上海過客想一想,公眾服務用普通話並不會讓上海話就此消失。然後那些流言流語就再也傷不了我們了。

按:由於台灣嚴格執行垃圾分類制度,所以最後我朋友才會把寶特瓶帶回家裡去丟掉。

 


請到上海幫Facebook按個贊,隨時獲取上海旅遊最新資訊!!

關於作者

幫主大衛

旅遊作家。同時也是 上海幫 幫主與 一起泰 站長,常年旅行遊走於世界各地,風一樣的雙子座,永遠不知道下一秒在哪個城市出沒:幫主出巡臉書 | IG | Youtube | Padcast | 微博

👉幫主著作: 搭地鐵玩遍上海 | 開始在上海自助旅行 | 搭地鐵玩遍曼谷 | 在泰北發現天堂 |

📍本站累積捐款金額:209,758元捐助清單及收據
📍採訪邀約請Mail聯繫:幫主信箱。

1 Comment

留下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