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經驗 幫主碎碎念 我有話想說 生活經驗 頭條

【上海|評論】垃圾分類燒了上海人的腦

2019年7月1日起,《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》正式實施,從此上海全面進入垃圾分類年代!

這幾天整個網路簡直是炸翻鍋了,不論是新聞、微信朋友圈、微博,所有的討論都圍繞著『垃圾分類』這個議題!上海的垃圾分類制度極端的挑戰上海人的腦:

從輿論的走向上就能看出,整個政令的宣導完全不在正確的軌道上,造成民眾一頭霧水,網路上錯誤的分類資訊更是讓大家無所適從。於是乎,各式各樣的宣傳、教學、攻略都出來了!有小豬佩奇版(就是台灣說的”粉紅豬小妹”)分類指南:

也有『上海灘歌曲改編版』:

幫主也花了點時間研究官方的垃圾分類資訊:

上海垃圾分類

其實,整體的分類方式跟台灣是一致的,那麼為什麼會搞到讓上海人如此燒腦呢?

答案就是其中的『乾垃圾』、『濕垃圾』選項!這兩個項目其實就是台灣分類中的『一般垃圾』、『廚餘』,而上海用了乾、濕來區別,但要知道中國人對於文字會有腦內的投射,其結果就是許多的錯誤以訛傳訛:

網路上一開始流傳一隻小龍蝦要分乾濕處理,當然全民皆瘋!事實上根本整個都是可分解的廚餘,都是濕垃圾。

其次,台灣的垃圾分類制度中同步推出了『使用者付費概念』的收費垃圾袋:

在台灣,民眾要花錢購買指定的垃圾袋,這個設計會讓使用者自發的壓縮垃圾量,一方面省垃圾袋的花費,同時也達成垃圾減量的目的。而上海則是採取了定時收取+嚴格執法的形式(網路照片分享):

個人混合投放垃圾,最高可罰人民幣200元,單位混裝混運,最高可罰5萬人民幣!才第一天就開出大量的整改單(上海开出623张垃圾分类整改单),其實幫主很想說:不教而殺謂之虐。

一個多年累積的習慣要改變需要很多時間、精力去調整,我相信以上海民眾的高度自律能力,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成為世界級的模範,只是官方真的要好好思考宣導的方式方向,任何逆人性的設計都只會增加民怨。

政策方向上,走向垃圾分類絕對是非常正確、愛地球的表現,以台灣的例子來說(行政院環保署網站圖資):

2006年正式實施後,所有的數值都顯示垃圾量下降,資源回收提昇,目前廢棄物回收率超過50%,台灣人的垃圾製造量從15年前的每天製造1.2公斤,大幅減少到現在的850公克,成績超越美、英等先進國家。以幫主這些年在上海看著這座城市的驚人成長速度,我想信上海很快就會調整到位,成為楷模,這段陣痛期得挺過去。。。

幫主小提示:配合《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》實施,2019年7月1日起,上海的飯店旅館將不再提供一次性用品。要去上海旅行的粉絲請特別留心喔!

幫主碎碎念

說一個小故事,這應該算是我們這種在台灣所謂外省第二代的悲哀吧,我記得很小時候,父母說『垃圾』都會發音為『ㄌㄚ ㄐㄧ』,耳濡目染之下我們也叫垃圾為『ㄌㄚ ㄐㄧ』。

但是上了學之後就會被老師糾正,垃圾要發音『ㄌㄜˋ ㄙㄜˋ』,慢慢的也就喬回來說ㄌㄜˋ ㄙㄜˋ了。

但是,來到上海工作之後,我們用ㄌㄜˋ ㄙㄜˋ卻又被中國朋友糾正:我們叫『ㄌㄚ ㄐㄧ』啦!

。。。。。。。

全文收錄於:【中國|經驗】關於說話這件事


請到上海幫Facebook按個贊。隨時獲取上海旅遊最新資訊!!

關於作者

幫主大衛

旅遊作家。同時也是 上海幫 幫主與 一起泰 站長,常年旅行遊走於世界各地,分享大量旅遊攻略、美食、地圖,如果有幫上您的忙,請幫主喝杯咖啡吧☕

📍本站累積捐款金額:232,546元捐助清單及收據
📍採訪邀約請Mail聯繫:幫主信箱

留下評論